• +86 021-34206484
  • jz.TdLeelib@sjtu.edu.cn
  • 登录
  • 注册
  • 项目登记
  • 首页
    Home
  • 关于基金
    About
    • 基金简介
    • 大事记
    • 管委会介绍
  • 䇹政要闻
    Events
  • 䇹政数据
    Data
    • 䇹政学者
    • 䇹政导师
  • 䇹政项目
    Projects
  • 联系我们
    Contact
项目管理
Management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台湾清华
  • 上海交大

新闻

  • 2025/4/3 14:30:32
  • jz.TDLeelib

清明细雨寄追思——复旦䇹政学者赴苏州东山缅怀李政道先生

       2025年3月30日,复旦大学教务处实践办组织䇹政导师、䇹政校友、相辉学堂师生等,怀着崇敬之心与缅怀之情,前往苏州东山吊唁李政道先生、秦惠䇹女士和李先生的秘书——艾伦·海涅翰女士。

       受“䇹政基金”资助踏上学术之路的䇹政学者们合唱《䇹政之歌》,缅怀长眠于此的李先生及其夫人、秘书。这首歌是在2006年李先生八十寿辰时,由我校䇹政学者、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金丽华连夜创作,在李先生的寿宴现场,她演唱给李先生听,李先生与她握手并合影。此后,在复旦大学每年的结题典礼上,䇹政学者们都会唱起这首歌。今天,䇹政学者们因李先生再次团聚,并再次把这首歌唱给李先生听,歌声融汇着复旦人对李先生的景仰与满满的感激之情。

化育桃李,深深足迹

       李政道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于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7岁,同年11月,归葬故乡苏州。

       李先生始终关心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开创性地提出、设计并建立了许多教育制度,尽其毕生努力推进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李先生与复旦大学有着不解的缘分。1972年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抵达的第一站是上海,那一年他就造访了复旦大学。1973年,他将长子李中清送到复旦大学学习。1974年他再次调研复旦大学,为祖国基础科研的不足而忧虑,于是向党中央递交了《参观上海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呼吁要像培养芭蕾舞演员一样,从小抓起,较快地培养一批基础学科少年英才。

       1979年,有感于国内学子难以出国学习,李政道先生创造性地设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简称CUSPEA),近千名物理学子直接受惠。复旦大学约有100多名复旦学子经此留学深造,如今遍布物理科学、生物科学、金融经济等各个行业,成为中国科学与社会事业的中坚力量。1982年,李先生担任复旦大学名誉教授,苏步青校长亲自为他戴上复旦大学校徽,李先生在致辞中说,“从此以后复旦为我母校。”

复旦大学授予李政道博士名誉教授证书仪式:苏步青校长为李政道教授佩带校徽

       巧合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连续三任复旦校长谢希德、华中一、杨福家教授都是杰出的物理学者,李政道先生与复旦物理一再结缘。1985年,他在复旦设立“李政道物理奖学金”,之后多次来到复旦大学,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侯晓远、资剑二位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丽英教授均是当年的获奖者。

1990年李政道物理奖学金颁奖大会

       为拓宽复旦物理研究面并与国际接轨,1993年李先生接纳了杨福家校长的提议,在复旦设立了“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引进先进设备仪器,产出一批一流研究成果,并培养大量一流的科研人才。

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1995年,复旦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李先生为新建成的校训墙揭幕,作了题为“学与问”的学术报告,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会第一届名誉主席。

1995年6月,李政道博士在校训墙揭幕仪式上演讲

       1998年,李政道先生出资,设立以他与已故夫人秦惠䇹的名字共同命名的“䇹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资助优秀本科生,帮助他们了解并获得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训练和经验。自此,复旦开始本科生学术研究计划项目,这是国内第一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项目,自此复旦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uda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中文简称复芏计划,英文简称FDUROP,包含望道、曦源、登辉、相伯、步青等项目),将“䇹政”的精神与理念覆盖所有学科,至今复旦已有万名学子受惠于此。

1997年“秦惠䇹——李政道基金“新闻发布会

花开碑畔,诗咏深情

       受益于“䇹政基金”,复旦大学䇹政学子开始学术启蒙,并逐步走上学术之路,成长为相关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敬重李先生、又感念李先生。

       参加本次活动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是复旦大学首届䇹政学者,1999年,当时还是本科生的他就曾向李先生汇报他的䇹政项目成果——“人类肤纹的进化和遗传”,而李辉教授当年的导师就是复旦大学现任校长金力院士。作为首届䇹政学者,李辉与学弟学妹们谈了李先生设立䇹政基金的初心,他认为,李先生的本意是要激励年轻人探索科学思想、挖掘科学原理,做出有深度有层次的研究。他还说,李先生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经常在一起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让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个庐山,这样才能看清庐山的样子,才能不局限于技术,跳出形而下的框架,来到科学的殿堂。

1999年䇹政学者座谈会会议全景

       2014年4月,杨福家老校长带领复旦多位䇹政学者,以及在美国学习的部分䇹政学者到哥伦比亚大学看望李先生,并与李先生交流了将近3个小时。据李先生的代表王垂林研究员说,在䇹政成员高校中,复旦是唯一一个组织同学们赴美看望李先生并向先生汇报学术成果的高校。李先生的风采深深印刻在复旦䇹政学者的心中。邬崇朝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学院任长聘副教授。听闻母校师生为李先生扫墓,他和李辉,以及同为䇹政学者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上海科技分社社长陈亮等都调整了工作安排,特地赶到东山,与母校师生共同为李先生扫墓。

2014年,杨福家校长带领复旦䇹政学者代表赴美看望李政道先生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䇹政学者潘艳为本次扫墓特别制作了卡片,并在李先生、李夫人和艾伦女士的墓前轻声念起了自己写的小诗:

乙巳清明谒李政道先生与夫人墓

碑前细雨拭苔文,政理䇹研沐琼枝,廿载桃蹊承玉露,夜扪星斗过春林。

       潘艳特别强调,这份心意不仅来自她个人,也代表着没有到场的另两位䇹政学者,——她的先生,同为䇹政学者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吴昊,和他们夫妇的挚友、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任远。二十年前,他们因李先生的感召和支持,开始学术研究,并因此相识相知,如今皆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 

       2018年,在“䇹政基金”设立二十周年之际,为感念李政道先生对复旦大学的关怀与指引,由李先生的友人、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孙莱祥等倡议,复旦师生自发组织编纂画册《李政道与复旦》,回顾李先生与复旦之间的往事,既为复旦存史,也怀有光大李先生思想之愿。画册出版前,李先生题字“䇹政精神,旦复旦兮”。这本珍贵的题签本保存在教务处。2023年,䇹政基金设立二十五周年之际,画册正式出版。当天,参与编纂工作的教务处副处长蒋益明,前副处长陈建新、应质峰等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师生缅怀李政道先生

参加本次活动的8位学者合影

往事如歌,遗泽铭心

       同学们将《䇹政之歌》同样献给埋葬在他们身边的艾伦·海涅翰女士。她是李先生的秘书,曾协助李先生和李夫人整理了大量CUSPEA的资料,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她陪伴李先生和秦惠䇹女士三十多年,被李家视作家人,李中清先生回忆起她时亲切地称之为“艾伦阿姨”。在1998年,——秦惠䇹女士去世的第三年,她也不幸离世。临终前她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捐给了“䇹政基金”,使基金得以扩大,得以持续地资助更多中国的青年学生。艾伦·海涅翰女士的骨灰被安放在李先生和秦惠䇹女士的身边,永远陪伴他们。在编纂《李政道与复旦》的过程中,编纂小组爬梳材料、翻检旧文、遍访相关学者与学生,获知了这段往事。参加活动的师生也向这位默默无闻支持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国际友人致以敬意,并献上鲜花。

       同行的还有复芏计划(FDUROP)资深评审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陈翌佳教授,李中清先生在复旦的同学、艺术教育中心前主任王世靖老师,望道学者、维亚生物计算化学平台负责人钱玥,䇹政学者、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立东,䇹政学者、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洪凌屹,望道学者、化学系博士生郭子兴等也参加了本次活动。扫墓活动结束后,全体师生还访问了苏州大学。

参加活动的师生合照

       先生已然远去,但他的学识、风采、品格与情怀,印刻在一代又一代复旦学子的心中,成为他们心中的灯塔,激励着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奋进,成长为胸怀天下的国之栋梁,有朝一日“惊天地”。

       最后,我们附上李辉老师为这一次祭扫所写的一阕词:

南歌子·李政道先生墓前抒怀

夜雨孤星亮

晨风旭日明

东山踏遍草尤青

何处幸藏琴瑟

凤清鸣

翠竹因君直

山花傲雪兴

欲循天道化苍生

安得同游宇宙

再长征

来源:公众号-复旦FDUROP

版权所有©2022.上海交通大学 沪交ICP备20250037
友情链接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 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
  • 李政道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