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021-34206484
  • jz.TdLeelib@sjtu.edu.cn
  • 登录
  • 注册
  • 项目登记
  • 首页
    Home
  • 关于基金
    About
    • 基金简介
    • 大事记
    • 管委会介绍
  • 䇹政要闻
    Events
  • 䇹政数据
    Data
    • 䇹政学者
    • 䇹政导师
  • 䇹政项目
    Projects
  • 联系我们
    Contact
项目管理
Management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台湾清华
  • 上海交大

新闻

  • 2023/12/11 10:19:13
  • sjtu_admin

桃李说丨郑耿锋:为热爱加持

       郑耿锋,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2000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䇹政学者,200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与化学系工作,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碳基能源化学催化的研究。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宝钢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教育部拔尖计划优秀导师奖、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 in NanoEnergy等荣誉。兼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的副主编、中国侨联青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学科导师等。

       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有20余篇入选ESI高引论文,论文的总他引次数 18000余次(h-index 68)。

       走进坐落于江湾校区的实验楼,一排干净整洁的实验室映入眼帘。郑耿锋老师和他的团队就在这里工作。

       学生时代的梦想:“想成为李先生这样的人”

       1999年,在李政道先生设立“䇹政基金”的第二年,李先生曾来到复旦大学与䇹政学者座谈。郑耿锋老师也参与了当时的座谈会,说起当时的场景,郑老师难掩激动的心情。除了激动,他诚恳地坦白,当时的自己对科学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向往和兴趣。作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一位重量级科学家,一位蜚声海内外的物理学大师,李先生没有向年轻的本科生讲述科学大道理,而是平易近人地传授他的科学研究思路。这对于当时包括郑老师在内,有志于在科研领域继续探索深耕的䇹政学者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郑老师说:“经过这次活动,我生出了一种成为李先生这样的人的向往之情。”

找一找,郑老师在哪里?

       “䇹政基金”对郑老师后来的科研成长之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让郑老师在较早的时候就打开了一扇科研的大门。刚进入大学时,科研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件陌生而遥不可及的事情。而“䇹政基金”让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科研、经验尚不成熟的同学们,也能真正与一线的著名导师接触,并受到良好的培养。

       与大课堂的教授模式不同,“䇹政基金”这种一对一的培养模式,给郑老师带来了莫大的影响。在他的硕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后研究期间,通过“䇹政基金”培养起来的科学思维与科研习惯似乎融入了郑老师的思想与血液之中。

       阅尽千帆以后,郑老师对于科研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悟。回首开展䇹政项目的过程,郑老师直言,当时遇到的障碍,尚称不上是困难,因为科研上有做不出来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一帆风顺才是例外。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要克服一个很明显的迷茫期,确乎是很艰难的。

       大家平时上课学习,很自然地清楚该往什么方向努力、该怎么解题、该怎么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做研究却不是这样。学生虽然有很多时间、有很多力量、有很多激情,但是会发现自己找不到用力的方向,郑老师比喻说,“每次做下去就好像在空气里挥拳,力气用不上去,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到底会不会出结果。”更现实的一点是,当时的郑老师还需要进行课业学习,因而产生了“要不要回到课堂去”、“是不是把绩点再刷高一点才是更好的选择”这样的想法。他当时差点就放弃了科研。

       如何度过迷茫期,郑老师恳切地给出了建议。在迷茫期,科研人都会抱有一个理想——仿佛受到高人指点,一下子就可以拨开云雾见青天,但事实情况往往不会这样如意。虽然会得到来自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但一定要自己完整地经历一遍科研才能够真正理解。郑老师建议,本科生在科研迷茫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是要真诚地喜欢。这是别人无法教你的,只能自己去感悟,要感受你在做的事情会不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快乐,这是支持你度过迷茫期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第二个方面是要广泛地涉猎,包括请教他人、阅读、听讲座等等。这些多样的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帮助你解决目前手头的问题,但能给你树立一个好的目标。

       第三就是要持续地思考和总结,这一点是郑老师现在经常跟他的课题组的学生们强调的。因为无论如何你都不可能比所有人都努力,所以很多时候,更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去思考,努力达到一个你过去所不能达到的思想的深度。

       薪火相传:“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

       众所周知,郑老师的课题组可谓人才辈出,比如2009级达佩玫,䇹政学者,在郑老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2012级药学院李君,䇹政学者,曾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个人特等奖,2022年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2015级刘君朗、王启豪等同学组成的学生团队,曾获2018东元Green Tech国际创意竞赛“最佳创意奖”,2位同学均为䇹政学者,刘君朗同学目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2019级徐子楷,䇹政学者、望道学者,孜孜不倦地求解碳中和问题,本科期间发表了4篇SCI一作论文,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在化学系,郑老师的课题组本科生并不算多,却可以说是“藏龙卧虎”。郑老师并没有为吸引学生特意宣传,但学生们总是口耳相传、慕名而来。

郑老师与李君

       关于招收学生的要求,郑老师将学生的兴趣摆在首位。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没有坚定的意志,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凡是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有兴趣和能力的,我们都欢迎。”郑老师愿意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舞台,无论规模大小,尽量保证一个发展的渠道和空间,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课题组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研究是一个向外扩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郑老师一再强调,学生理解得越多、做的越多,那到老师这里交流时,老师能够给出的反馈和建议也就越多,“学生所收获的与他们的付出有一定的正相关。”

       谈及优秀学生的特质,郑老师觉得最优秀的学生并没有明确定义,但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必须对这个学科有足够的热爱。郑老师一直反复强调“热爱”这个词。他说,自己见过许多例子,有些学生确实很优秀,但是他们并不一定真的喜欢某一个学科,而只是觉得自己能够做得好,所以就持续地在做。然而,到了一定时候,如果在某一方面受到更多的诱惑,或是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他们就会慢慢改变方向。当然,改变方向并不意味着不好,也可能是更好更适合的方向。但仅对于化学这一学科来说,热爱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一定要有活跃的思想。郑老师将这一点摆在“基础”的前面。尽管活跃的思想也需要基础的支撑。活跃的思想,意味着积极思考那些过去的知识尚未完善、以往的研究尚未覆盖解决的问题。如果不保持这样的探索和思考,会容易把自己的视角和理解越看越窄,最后被自己的框架限制住。很可能学的越多、越专业,所产生的限制也越多。郑老师并不要求学生去提诸如“宇宙边缘是什么”、“人类的未来会怎样”这样基础宏大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在小领域之内,通过努力所能实现的问题。

       第三,基础。这其实很重要。因为没有这些基础,活跃的思考就无从而来。而且很多时候基础越宽,能提供给人的可能性就越多。比如,现在机器学习很热门,郑老师随口说到,在化学领域,就可以由此提出这样的问题——放进高炉里面的催化剂,有没有可能像机器一样在里面学习?有了这些思考,就可以进一步做出有趣的尝试。

       同样地,郑老师认为交叉学科、跨领域的深度交流也很重要,这可以很好地把思想打开。当然,对于大部分本科生来说,其实并不具备跨学科的背景。但很多同学根据兴趣大量阅读,可以具备一些跨学科的意识。郑老师建议同学们有意识地把在各种领域的阅读感悟融入到化学研究中。

        言传身授:学生眼里的郑老师

        在课题组学生的眼里,郑老师既是一位科研强人,又是一位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气息的老师。郑老师平时喜爱弹钢琴,这是他休息放松的方式。他开始弹钢琴,比做理工科研究要早得多。尽管弹琴是出于放松调节、精神熏陶的需求,但郑老师也服膺李政道先生的观点,——科学和艺术相互影响。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触发了郑老师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好的Idea。

       2019年以前,每年郑老师都会组织同学们到公园和郊外团建、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他希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里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郑老师也尝试着组织一些文体运动,为课题组的同学们创造一个多元的环境。郑老师的这些安排,很受课题组同学的欢迎。

郑老师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前

课题组的户外活动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在学生们做研究和待人接物之中,人们有时候也会看到他们的老师的样子。赵东元院士之于郑耿锋老师亦不例外。郑老师笑言,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带给现在的学生,但会感受到包括赵老师在内的导师们都会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也许学生对老师确会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模仿。郑老师仍然记得,在开展䇹政项目的早期阶段,赵老师会给每一位同学细致入微地讲解化学反应,会在晚上突然跑到实验室来分享他的有趣的想法,让同学们不断尝试、深入思考、仔细探索。郑老师说,现在我也会时不时地与学生讨论、分享科研上的Idea。不过,能不能把想法实现,还要靠每个同学自己的努力。

郑老师在本科期间与赵东元老师的合影

       2023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徐子楷就跟随郑耿锋老师完成了1个䇹政项目和1个望道项目,并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SCI论文。他说,郑老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求同样高,他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犀利而准确地指出报告的问题所在,有什么提高的方法。在老师问其他同学的问题时,徐子楷也会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受到启发。

郑老师在指导徐子楷开展研究

       徐子楷回忆道,除了春秋游以外,郑老师还会举办每月一次的生日会,把当月生日的同学照片放在幻灯片上,和大家一起庆祝生日。在工作和学习上,郑老师是一个严厉的导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一个亲切的长辈。从学业、科研,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郑老师都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启迪与改变。

       关于平台的建议:“更好地培养一个学生”

       关于更好地建设完善FDUROP项目、引导本科生做学术,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目前,学生做一个FDUROP项目大概是一年的时间,如果把这个项目做得时间更长一些、资助金额更大一些,也许可以让同学们更完善、深入地完成一个事情。由此,可以更好地培养一个学生。时间长一些,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投入。他还建议把FDUROP的培养更加系统化,纳入更多的挑战和淘汰,这样坚持到最后的人就会受到更多鼓舞和获得感。关于导师这方面,郑老师谈到了自身的指导经验,其实要培养出一位优秀的本科生,导师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导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学校更多的认可。最后,郑老师还建议,要建立一个FDUROP导师平台,让导师向各院系的学生做一些关于自己科研方面的介绍,创造导师与学生接触的空间和机会。郑老师希望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给更多学生——其实他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成才,或成为一个专家,“只要在学生未来的某些时候起到作用,就已经很好了。”

来源:公众号-复旦FDUROP

版权所有©2022.上海交通大学 沪交ICP备20250037
友情链接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 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
  • 李政道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