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021-34206484
  • jz.TdLeelib@sjtu.edu.cn
  • 登录
  • 注册
  • 项目登记
  • 首页
    Home
  • 关于基金
    About
    • 基金简介
    • 大事记
    • 管委会介绍
  • 䇹政要闻
    Events
  • 䇹政数据
    Data
    • 䇹政学者
    • 䇹政导师
  • 䇹政项目
    Projects
  • 联系我们
    Contact
项目管理
Management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台湾清华
  • 上海交大

新闻

  • 2024/8/16 15:10:55
  • sjtu_admin

李政道先生与复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心系物理”篇

编者按: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䇹政基金”的设立者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作为一位载誉世界的华裔科学家,多年来,李政道先生始终关心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尽其毕生努力推进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与复旦大学结下了不解的缘分。1972年以来,他到访复旦18次,关心和帮助物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亲力亲为,于1980年代担任复旦大学名誉教授,设立“李政道物理奖学金”,建立“李政道综合实验室”,大力推动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1995年他被聘为复旦大学校董会第一届名誉主席;在复旦报告“科学与艺术”。特别是1998年他设立的“䇹政基金”,并由“䇹政基金”拓展而成“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uda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 FDUROP),至今仍在助推复旦的本科生科研,涵养学生的学术修为。在26年的变迁中,李先生倡导的“师生间一对一教导”“让青年人尽可能早地进入科研”“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独立地推进研究进程”“以学术研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术能力”的精神一以贯之,这些关于研究型学习的宝贵理念带动了学生学习氛围的改变,促发教师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深入推动了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的全面改革,也为复旦大学拔尖人才奠定了开放式培养、动态管理、激发学生自主闯关持续挑战等培养特色。实至今日,“䇹政基金”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系列理念和经验,仍旧为复旦科教融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整体的本科教学所不断汲取……

       为感念李政道先生,由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孙莱祥教授倡议,教务处历时五年,编纂了《李政道与复旦》,于2023年7月正式出版。在李先生辞世之际,本公众号将陆续刊登《李政道与复旦》的内容,再现李政道先生对复旦大学、特别是对复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以缅怀这位与复旦渊源深厚的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今天推出《李政道与复旦》第二部分“心系物理”,本部分共分3个小节:

李政道致中国科学院严济慈副院长的信手抄件,现藏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凿空开路,创CUSPEA

       1979年,由于国内尚未开设GRE和TOEFL考试,北美高校尚无法录取中国学生,李先生率先创造性地设计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即CUSPEA项目。每年约有百名物理学子得以进入北美一流的研究机构深造,此创举大受好评,数学、化学等领域的北美知名教授纷纷效仿此制度推行相应的选拔项目。十年间,李先生凭借个人影响力推动这项考试,数千物理学子直接受惠于此,而更多的理科学子也间接受此帮助得以跨越太平洋。

       CUSPEA项目对于我国物理学意义重大,作为物理学研究重镇的复旦大学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巧合的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连续三任复旦校长谢希德、华中一、杨福家教授都是杰出的物理学者,李政道先生与复旦物理一再结缘。

2015年11月,CUSPEA同学联谊会合影

       CUSPEA并非一经推出就广受认可,美国方面,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多大学认同这一项目。李政道先生始终为此项目呕心沥血。他不仅在宏观制度层面多方改进,还在细节上亲力亲为。李先生为每位学生写推荐信,连同他们的申请书都由李先生本人及其家人一起封装、贴邮票并寄出。有时信件太多,塞满了李家附近的邮筒,以至于李先生要让儿子李中清到另一街区投递。

       2018年8月,当复旦大学相关老师拜访李中清教授时,他对于二十多年前的这段经历还记忆犹新。

今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铁站的一处邮筒

2018年8月,孙莱祥等复旦大学老师在上海拜访李中清

       CUSPEA项目不同于“‘一刀切’的以分数论成败的考试”,复旦学子沈志勋就是一例。沈志勋于1982年参加CUSPEA考试,笔试成绩并不十分出众,但在面试中颇受美国教授青睐。沈志勋1983年被美国罗特格斯大学录取。两年后,沈志勋转入斯坦福大学,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在2000年获得大学正教授。沈志勋曾任斯坦福大学Geballe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材料与能源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SLAC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Chief Scientist),美国能源部能源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4月10日,沈志勋成功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沈志勋在美国看望李政道夫妇

       李兆平,计算神经科学专家。1984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曾在CUSPEA考试中获得全国第一的佳绩,198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她曾在费米国家实验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与其先生 Peter Dayan 任职于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Max Planck Institute等科研机构。

李兆平夫妇近影及李兆平的著作

       2014年,李兆平的学术专著于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李兆平将其寄赠李政道先生以表达感激和崇敬之情。李先生收到后欣然回信,给予鼓励。

 李政道先生给李兆平的短信

激励青年,设奖学金

       1985年,为激励复旦物理学子,李政道先生倡议设立“物理奖学金”。这一倡议得到了复旦大学的积极响应,同时也获得了美国EG&G-ORTEC公司的大力支持。于是由EG&G-ORTEC公司出资,以李先生冠名的“李政道物理奖学金”在复旦大学落地生根。

       1986年9月29日,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奖学金”首届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在仪式上,李先生题词“复兴文化,旦旦生光”,寄语复旦学生献身科学,日复一日地努力,为国增光。这一奖学金一共颁发了九届,主要授予复旦大学在物理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也惠及部分优秀的中学生。

1986年9月,首届“李政道物理奖学金”颁奖大会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向李政道赠送纪念品

1986年,李政道、EG&G-ORTEC公司代表和李政道物理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合影

198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关于首届李政道奖学金的相关报道

1986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校刊关于首届李政道奖学金的报道

       在李政道物理奖学金的激励下,复旦大学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首届获奖者侯晓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侯晓远现任复旦物理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快报》编委,中国物理学学会表面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一届物理奖学金获得者侯晓远与EG&G-ORTEC公司高级科学家参观实验室

1986年11月10日,复旦大学校刊关于侯晓远的报道

1989年9月,李政道和复旦大学校领导步入第四届李政道物理奖学金颁奖会场

1989年9月,李政道在第四届李政道物理奖学金颁奖仪式前题辞

1989年9月,李政道给第四届李政道物理奖学金获奖者颁奖

谢希德为《李政道物理奖学金纪念册》题写书名

创新平台,建实验室

       为拓宽复旦物理研究面并与国际接轨,复旦大学杨福家校长向李政道先生提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成立一个实验室,李先生欣然回复:“如能对复旦有帮助,我是愿意的。”1993年,复旦大学决定成立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宗旨是追求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卓越的青年学者。实验室采用特聘研究员制度,每年9月向国内外招聘。实验室经费由谢希德校长多方筹措,给研究员充足的经费。实验室鼓励多学科的专家借助这一平台做创新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同年5月25日,李先生携夫人亲临上海,为“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揭牌。

新书丨《李政道与复旦》

来源:公众号-复旦FDUROP

版权所有©2022.上海交通大学 沪交ICP备20250037
友情链接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 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
  • 李政道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