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021-34206484
jz.TdLeelib@sjtu.edu.cn
登录
注册
项目登记
首页
Home
关于基金
About
基金简介
大事记
管委会介绍
䇹政要闻
Events
䇹政数据
Data
䇹政学者
䇹政导师
䇹政项目
Projects
联系我们
Contact
项目管理
Management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兰州大学
苏州大学
台湾清华
上海交大
新闻
2024/8/24 9:11:52
sjtu_admin
李政道先生与复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育英䇹政”篇
编者按: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䇹政基金”的设立者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作为一位载誉世界的华裔科学家,多年来,李政道先生始终关心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尽其毕生努力推进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与复旦大学结下了不解的缘分。1972年以来,他到访复旦18次,多次在复旦演讲,关心和帮助复旦大学的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1980年代担任复旦大学名誉教授,设立“李政道物理奖学金”,建立“李政道综合实验室”,大力推动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1995年他被聘为复旦大学校董会第一届名誉主席,并为校训墙揭幕。
特别是1998年他在复旦大学设立的“䇹政基金”,并由“䇹政基金”拓展而成“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uda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 FDUROP),至今仍在助推复旦的本科生科研,涵养学生的学术修为。在26年的变迁中,李先生倡导的“师生间一对一教导”“让青年人尽可能早地进入科研”“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独立地推进研究进程”“以学术研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术能力”的精神一以贯之,这些关于研究型学习的朴素的思想与经验带动了学生学习氛围的改变,促发教师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深入推动了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的全面改革,也为复旦大学拔尖人才奠定了开放式培养、动态管理、激发学生自主闯关持续挑战等培养特色。实至今日,“䇹政基金”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和经验,仍旧在为复旦科教融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整体的本科教学所不断汲取……在未来的岁月中,还将对复旦的学风与精神发挥影响力。
为感念李政道先生,由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孙莱祥教授倡议,教务处历时五年,编纂了《李政道与复旦》,于2023年7月正式出版。在李先生辞世之际,本公众号将陆续刊登《李政道与复旦》的内容,再现李政道先生对复旦大学、特别是对复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以缅怀这位与复旦渊源深厚的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今天推出《李政道与复旦》第三部分“育英䇹政”,本部分共分6个小节:
肇创䇹政,定立章程
李政道先生与秦惠䇹女士相识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结为伴侣后互相扶持、相亲相爱多年,直至秦女士离世。秦女士婚后全力支持李政道先生的科研、教育事业,并持家有方,教子有道。秦女士虽然主要以李政道先生“贤内助”的身份为人所知,其实也是一位有独立、独到见解的新女性,她对于科研、教育,尤其是女性在科教中的地位,向来有精辟的看法。
1998年,李先生和家人遵照秦女士遗愿,用全部私人积蓄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䇹政基金”)。该计划旨在支持大学中有志科研的优秀本科学生,帮助创造条件,使他们能了解和获得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训练和经验。章程规定,基金支持的学生至少一半当为女性。
秦惠䇹李政道结婚照
1996年,秦惠䇹女士不幸因病逝世,复旦大学谢希德、杨福家、陶瑞宝、周鲁卫等纷纷给李政道先生去信悼念和慰问,李先生一一回信表示感谢。
李先生与秦女士相知相契近半世纪,两人的挚爱真情感人至深。秦女士逝世次日,李先生作诗书画《念䇹》追怀亡妻,以艺术的方式寄托深情。
李政道给谢希德、杨福家的回信
秦惠䇹逝世次日,李政道作《念䇹》画稿,并题诗纪念
李政道给陶瑞宝、周鲁卫的回信,信笺左侧为《念䇹》诗英译版
秦惠䇹女士生前一直十分关心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在病危期间,秦女士仍对祖国年轻人的培养极为关怀,嘱咐李政道先生一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祖国大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学习和了解科学。秦女士过世后,李先生和他家人一致决定将私人积蓄全部捐助,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李先生和家人决定首先在复旦大学(秦女士和李先生均生于上海,上海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北京大学(北京是中国首都),兰州大学(秦女士祖籍天水)和苏州大学(李先生祖籍苏州,曾祖系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伯祖任东吴大学教务长数十年,伯父也任职该校数十年)四所大学试办。
1997年11月6日,“秦惠䇹李政道基金”新闻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1998年1月23日,“秦惠䇹李政道基金”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出席仪式的领导有宋平、温家宝、陈至立、钱伟长、朱光亚、周光召、路甬祥等。
1998年1月,“秦惠䇹李政道基金”签字仪式现场
李政道和四所大学签订的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基金”的协议书
“䇹政基金”正式启动后,李政道先生对其进展非常关心。1999年9月26日,李先生出席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䇹政学者”座谈会,并写下“䇹政竹”,以表达对秦惠䇹女士的思念。复旦大学特在美丽的曦园勒石纪念。2000年10月26日,李先生到复旦为“䇹政竹”纪念石揭牌。
2000年10月,李政道与孙莱祥(左一)、王生洪(左二)、钱伟长(右二)、杨福家(右一)为“䇹政竹”纪念石揭牌
亲临年会,共襄盛举
每年下半年,“䇹政基金”管委会在各所高校轮流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简称“䇹政年会”。李政道先生十分重视“䇹政年会”,曾多次亲临。年会期间,李先生听取各校主管基金的领导介绍该年度基金运行及项目总体情况;同时李先生会亲自做一场学术报告或演讲,与䇹政学者们分享他的科学思想和治学体悟;此外,各校䇹政学者代表向李先生汇报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极为重视“䇹政年会”,2000年、2004年,“䇹政年会”在复旦大学举办,李先生两度亲临。王生洪校长、杨玉良校长、许宁生校长都出席在复旦举行的“䇹政年会”。时任副校长的孙莱祥、蔡达峰(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包信和(现中科大校长)等也都曾带队出席年会。
2000年10月,李政道出席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二次年会
2004年10月19日,李政道先生出席在复旦举行的第六次“䇹政基金”年会,做了关于“诗与科学”的报告。他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拌此生”,他说,“细,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事实;推,要用理论进行研究。细推,用两字对物理形容和概括。同时,做学问还要行乐,要发现其中有乐,不要为了浮名来做事情,为了诺贝尔奖来做事情。要从科研中寻找快乐,不关外事。”
年会的另外一个环节是各校“䇹政学者”代表课题汇报交流,李政道先生认真听讲,和学生们互动交流。并为大学生们颁发他亲笔签名的证书,授予“䇹政学者”称号。
李政道在䇹政年会上听取䇹政学者代表报告
䇹政学者证书
沟通两岸,切磋交流
2000年初,李政道先生专程赴台看望病危的启蒙老师吴大猷先生。在此期间,李先生探索沟通两岸学术的渠道,和新竹清华大学的刘炯朗校长等商讨新竹清华加入“䇹政基金”的有关事宜。同年10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二次年会上,同意接纳新竹清华大学加入“䇹政基金”。在李先生亲自推动和两岸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数月努力,两岸几十位“䇹政学者”终于在当年7月成行,分赴对岸的“䇹政基金”成员大学进行为期六周的科学研究见习和进修。这是两岸大学生的首次暑期学术交流,开创了两岸大学本科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如李先生所说,通过这种交流,会大大增加祖国两岸大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和炎黄子孙间的亲情,这对祖国的未来也是很有意义的。
复旦大学组织前来交流的台湾学生游览上海,参加“历史行”,到河南和陕西感受祖国文化,2006年新竹清华大学章聿珩同学,写下长文《西游记——从上海到西安,一位台湾同学到中原的体验》。新竹清华大学也为大陆学生安排了接待家庭,了解台湾风土人情,2008年复旦大学邵南同学写下《走遍台湾史》。
英雄少年,桃李天下
“䇹政基金”在复旦已经实施20年了。二十年来复旦大学贯彻李政道先生对于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用精英教育的思想,因此始终坚持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的实施办法,且保证女生比例不少于一半。截至目前,复旦一共有807个䇹政项目立项,其中女生419名。
自古英雄出少年。复旦大学的䇹政学者们在本科阶段就发表多篇国际顶尖SCI论文或解决世界难题。他们95%以上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学位,其中60%以上进入国外知名高校,不乏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顶尖名校。
至今,已经有数十位䇹政学者获得国内外高校的教职,开始了他们自己独立的科研道路。如98年首届䇹政学者物理系王枫,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获2010年度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而他们的学术起航,皆源自“䇹政基金”项目。
复旦大学2006级计算机系的䇹政学者郭泽宇,在项目研修期间解决了计算几何领域的一个世纪难题“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2009年,其论文被美国ACM学会主办的第25届计算几何国际会议录用,文章同时作为最佳论文之一被邀请投稿到会议特刊(DCG)。这一曾经困扰科学界十余年的难题,最终被年仅20岁的复旦䇹政学者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指导郭泽宇攻克这一难题的,是同样年轻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孙贺。
李政道先生听闻此消息,向复旦大学发来贺信,高度评价复旦大学“䇹政”项目的实施。
复旦䇹政学者郭泽宇(左)与导师孙贺(右)及猜想提出者
李政道先生强调“名师出高徒”,复旦赵东元院士就是一例,赵院士20年来指导了10名“䇹政学者”,他们都活跃于学术前沿。现在,他们中已有3人在美国拿到教职(田博之和刘晓英在芝加哥大学,刘嘉在哈佛大学,其中田博之曾获2016年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有的在国内高校教书育人(郑耿锋回到复旦大学,张任远在同济大学,周亮在武汉理工大学)。
赵院士指导的第一位“䇹政学者”郑耿锋,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回到复旦后也担任 “䇹政”导师之职。八年来,他已经指导了7位“䇹政学者”。
赵东元院士指导学生张任远
秦惠䇹女士与李政道先生之间的挚爱真情,时刻感动着复旦大学的“䇹政学者”们,他们在科研之外也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20年来有几对学者,因“䇹政”相识相知,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礼堂,成为“䇹政学者”伉俪。
林苑(现在字节跳动工作)、任宇龙(现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夫妇
秉承理念,创新发展
“䇹政学者”在复旦实施了20年,还带出了“望道学者”等计划,经久不衰,规模越来越大,成功地实践了李政道先生的一种教育理念:让低年级本科生参加科研,培养探究能力,能够尽早独立从事学术研究。
复旦在实施“䇹政学者”项目中,始终贯彻李先生的初衷,明确工作思路,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出发,积极探索管理方式,构建了一套开放的、规范的、完整的办法。建立了网上管理平台,把项目的各方面信息,都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行查阅办理。
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主持各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还提高了效率。
为了将李政道先生设立“䇹政基金”项目的初衷发扬光大,让更多的本科生尽早接触科研,复旦大学陆续设立了“望道”“登辉”“曦源”等项目,形成了系列的“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
每年6月,复旦大学都会在谢希德报告厅举行隆重的“䇹政学者”结题典礼,学者代表们会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杨福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孙莱祥(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教委原主任陆靖(曾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上海教育考试院原院长郑方贤(曾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陆昉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雷教授(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都曾参与典礼,聆听“䇹政学者”们的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在实施“䇹政学者”项目中,始终鼓励学生不拘专业、博采众长,“䇹政学者”中就有一些学子从事本专业之外的研究。通过定期组织中期交流、下午茶、户外考察等活动,推动不同领域的“䇹政学者”相互交流,激发灵感。
2012年,复旦学子秉承李先生科学与艺术不可偏废的理念,将大家在研究中发现的科学之美以图文创作的形式,编印成“科学与艺术”年历,送给李先生,李先生读后欣然寄来题字。此后“科学与艺术”年历每年编印。
2005年,为分享䇹政学者们的求学故事和心得,复旦大学教务处组编了《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一书。延续这一思路,2007年复旦学生自主创办了刊物《为学》,为参加FDUROP的同学搭建展示科研成果、讲述求学故事、分享研究心得的平台。
2014年,复旦师生将最新一期送到李政道先生手中,李先生读后欣然在封面写下“求知”二字回赠,勉励同学们为学不止,求知亦不止。截至目前,《为学》已出刊21期。
䇹政学子,感念师恩
李政道先生的嘉言懿行,不仅对复旦大学帮助极大,也时刻激励着曾在复旦园中求学的莘莘学子。众多润泽在李先生理念之中的复旦人,不论身在何处,总会感念先生。
2006年是李先生的八十大寿,该年的“䇹政年会”在苏州大学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率复旦师生参加年会,并代表五所高校向李先生致祝寿贺词。
复旦䇹政学子惦念李先生,时常假留学之便,看望李先生。2007年,复旦“䇹政学者”袁陈杰、陈亮拜望了李先生,表达了感激之情。2014年4月4日,杨福家老校长带领复旦大学“䇹政学者”代表一起赴哥伦比亚大学拜访李先生,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听取李先生的教诲。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䇹政学者”金丽华(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在李先生八十大寿晚宴前一天晚上连夜创作《䇹政之歌》,并在晚宴现场演唱。
从此,《䇹政之歌》每年都会在复旦大学“䇹政学者”结题典礼的会场响起。
金丽华与李政道合影
2007年3月,“䇹政学者”陈亮与袁陈杰相约去李政道先生的办公室看看,有幸遇到了李先生。他们向李先生表达了感激之情,还请教了一些问题,深受教益,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传回复旦,“䇹政学者”们惊喜地发现,李先生满面笑容的那张经典照片,原来是在他自己办公室的黑板前拍的,多年的“迷”终于解开了。
袁陈杰、陈亮在李政道办公室与李政道合影
李政道
2014年4月4日,杨福家老校长亲自带领在复旦大学任教和在读的七位“䇹政学者”以及在美国学习的部分“䇹政学者”一起赴哥伦比亚大学拜访李政道先生,向李先生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并听取李先生的教诲。座谈会上杨福家校长首先指出,李先生通过“䇹政基金”项目对于年轻人学术研究的支持,其意义不亚于早年获得的诺贝尔奖。
李政道、杨福家及䇹政学者在哥伦比亚大学会谈
时任教务处处长徐雷代表复旦大学向李先生赠送了担任过䇹政项目导师的王培南教授所刻“䇹政”二字印章一枚。随后䇹政学者们一一向李先生介绍各自的学术经历,李先生不时对各位同学的研究提问,并饶有兴致地回顾了自己从抗战时期到留学美国的求学经历。最后,李先生翻阅了《为学》刊物,欣然题写了“求知”二字送给复旦学子。
李政道观看“䇹政”印章
复旦大学历年䇹政学者合影
说明:《李政道与复旦》的文字在2019年截稿,故书中的相关数据、职务等信息均按2019年时的记载并刊登,本推送沿用书中的文字,特此说明。
来源:公众号-复旦FDUROP